对成年后的非学校教育者的调查 IV: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的非学校教育经历?

原文:What Do Grown Unschoolers Think of Unschooling? IV in Series | Psychology Today

多数人对自己的非学校教育经历感到满意,但也有少部分人感到遗憾。为什么?

发表于 2014 年 7 月 12 日

这是 Gina Riley 和我近期进行的调查的最后一篇报告。调查对象是 75 位成年人(年龄在 18 至 49 岁之间,中位年龄 24 岁),他们在小初高学龄期间没有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些「非学校教育者」不去学校上课,也不像在家上学的孩子那样,被要求在家进行学校式的学习。他们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不必出席必修课,也没有学业评估测试。虽然父母和其他人可能会提供帮助,但这些孩子的教育主要由他们自己掌控。

有人将非学校教育称为「在生活中学习」。这些非学校教育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成长,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他们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学生时代」。在玩耍、工作和交流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习。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但是,对于非学校教育者来说,这种有意识的学习永远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由他们自己主动进行。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调查方法,列出了部分参与者在开始非学校教育之前最后一个学年的情况(其中 24 人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汇总。在第二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讨了他们在非学校教育之后的高等教育经历;第三篇文章则描述了他们的职业追求。总的来说,这些文章中展示的结果表明,参与我们调查的成年非学校教育者在追求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方面并未遇到特别的困难。他们更倾向于从事艺术和符合国家科学基金会定义的 STEM 领域的工作,并且很多人已经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阐述调查对象对自己非学校教育经历的主观看法。

绝大多数参与者表示,如果他们有孩子,会考虑让孩子接受非学校教育。

他们对调查问卷第 9 题(也是最后一题)的回答,可能就是他们对非学校教育感受的最佳体现:「如果你打算要孩子,你会选择让他们接受非学校教育吗?原因是什么?」

其中一位参与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其余 74 位参与者中,有 50 人(占 67%)的回答被我们解读为是明确的「肯定」:他们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非学校教育,除非孩子明确表达出对其他教育方式的偏好,或是特殊情况的阻扰。其中包括 8 位的回答者,他们已经有了孩子,孩子也到了学龄,正在接受非学校教育。他们选择让孩子接受非学校教育的理由,与他们对自己非学校教育经验优势的描述非常相似。

另有 19 人(占 25%)的回答表明他们可能会考虑非学校教育,但同时也会权衡其他的教育选择,比如更加进步或民主的替代学校。只有 5 人(占 7%)明确表示或倾向于「不会」选择非学校教育。其中,两人对自己的非学校教育经历感到非常不满(后文将详细介绍);另一位虽然认为非学校教育对自己很有效,但对她的弟弟来说效果并不好,因此她认为非学校教育只适合那些极具自我驱动力的人;还有一位更喜欢像瑟谷这样的民主学校,因为它们能提供更强的社群感;最后一位在军队工作,更倾向于像蒙特梭利这样半结构化的学校环境,这样孩子可以学会遵守规则,包括一些看似由他人武断设立的规则。

大部分非学校教育者对自己的社交生活感到满意,并且很看重与不同年龄段朋友的交往。

在家上学者和非学校教育者经常会被问及他们的社交生活。很多人认为,不在学校上学的孩子难以结交朋友,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相处,长大后会在社交方面表现得很笨拙。我们也提出了有关社会化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人感到无语。调查问卷的第6题是:「你小时候的社交生活怎么样?你是怎样认识其他同龄孩子的?你作为一个非学校教育者(unschooler)时的社交经历,和你现在的社交经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在 75 位参与者中,有 52 位(占 69%)明确表示他们对作为非学校教育者的社交生活感到满意。剩下的 23 位中,9 位描述了「不佳」的社交生活,另外 14 位表达了复杂的感受。社交生活不佳的人主要谈到了社交孤立——我稍后会详细说明。而对社交生活有复杂感受的人,通常是在描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与非学校教育有关,也可能并无关系。(并非所有在校学生都能轻松找到合适的朋友。)

大多数参与者似乎在认识其他孩子和交朋友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在这 75 人中,有 41 位(占 55%)表示,他们的本地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小组是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32 位(占 43%)说,参加各类课后活动——比如舞蹈、戏剧、体育和美术课——帮助他们结识了其他人并交到了朋友。许多人还提到,通过教会或宗教组织、社区或志愿者协会,以及男孩女孩俱乐部(Boys and Girls Clubs)、4H 和童子军等青少年组织,他们也结交了朋友。从事兼职工作的青少年则通过工作结识了其他人。有 8 位参与者特别提到,「不返校营(Not Back to School Camp)」是他们与其他非学校教育者建立长久友谊的地方,他们通过网络在营期结束后继续保持联系。还有些人说,他们的家庭非常爱交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因此也通过家庭结交了不少朋友。

虽然我们没有专门询问混龄的情况,但 51 位(占 68%)参与者提到,不上学让他们有机会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和交朋友。很多人谈到了与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朋友交往的特殊价值。有些人指出,在学校之外的真实世界中,人们必须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因此,至少在这个方面,非学校教育者(包括在家上学者)的社交生活比学校中只与同龄人交往的孩子们更加正常

一位 19 岁的女孩,她的社交生活特别丰富。她写道:「我在教堂、社区、体育场或各种兴趣班中交到了朋友。无论是商店、邮局还是公园,我都能交到朋友。我交到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涵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家里一直都是各种人碰头的地方:无论是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来吃饭,还是我妈妈的朋友或兄弟们遇到困难需要暂住的地方,或者只是想在周末远离烦恼的人,我们家都欢迎他们。有时我们会为 20 人做饭,有时只为我们自家人做,生活因此而丰富多彩。在不同情况下见到的不同人,让我对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学会了怎样辨别真正的朋友,并且大多数时候能区分真挚的友谊和短暂的交往。我最好的朋友包括一位热爱舞蹈、心灵手巧的 15 岁女孩,一位正在失明但志向远大的同龄男生,以及一位正在享受退休生活的年长女性。这些朋友让我获得了一些只和同龄人在一起是无法得到的独特视角,我认为是这样。」

下面这个回答被我们归为社交生活不佳这一类。这是一位对自己非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都相当满意的加拿大女性写的:「我的社交生活不太理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居住环境。那是一个很小的镇子,有很多偏僻小镇的典型问题,比如酗酒、吸毒和贫困等。回想起来,我意识到大部分与我为邻的孩子都是在糟糕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不了解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但我当时并不明白这些,我是悲惨的。等我成了青少年,我们搬到了另一个省份,我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当地的在家上学社区,而且最后我也对此并不感兴趣。即使从非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家的家庭文化也很不同,所以社交通常都会让我和他人互相造成文化冲击。」

参与者们最看重的是非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自由,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责任感。

问卷的第 7 题是:「对你来说,非学校教育的主要优势是什么?请回顾你的经历,综合过去和现在的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你认为非学校教育如何帮助你长大?」

大多数参与者都非常热情地谈论了非学校教育的优势。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非学校教育赋予他们的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能够发现并追求自己的兴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大约 70% 的人还表示,非学校教育让他们成长为自我驱动、自我管理、负责任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同样比例的人提到了,作为非学校教育者,他们所获得的学习机会是他们若在学校接受教育可能无法享有的。

许多人还谈到了自己平稳过渡到成年生活。非学校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像成年人的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人也谈到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提前起步(在前一篇文章中有讨论)。他们能够专注并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如果他们在学校上学,这是无法实现的。

一些人还描述了非学校教育是如何让他们更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热情,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在这个背景下,有些人明确写道,他们学会了珍视与众不同的自己,克服了与众不同所带来的恐惧。不过,另有一些(一直接受非学校教育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体会到这样的恐惧。

将这些回答与我们之前在类似问题上向非学校教育家庭的家长(主要是母亲)所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非常有趣(参见之前的调查)。在那次调查中,家长们提到非学校教育的两大优势分别是:孩子的学习优势和家庭关系的亲密。在那项研究中,有 57% 的家长报告称,非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他们孩子的学习;同样比例的家长表示,非学校教育使家庭成员能够更多地相处在一起,更和谐地生活(因为没有了学校安排或家庭教育课程的带来的冲突和紧张)。

与之前调查中的家长不同,这次调查中只有 18 位参与者(占 24%)提到,非学校教育让他们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时间增加、关系更亲密或生活更和谐。这与我在其他地方表达的观点非常吻合(比如在这里),即孩子们——无论他们对父母的需要和爱有多深——在很多方面都更倾向于向成人世界迈进,超越他们的原生家庭。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参与者自发提到了家庭外的跨年龄友谊,以及他们如此注重培养独立和责任感的原因。家长有时会忘记,孩子们的生物使命是超越他们的原生家庭;这个家庭仅仅是他们人生旅程的起点。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非学校教育感到不满的三位参与者的主要抱怨是,他们的父母将他们隔离起来,阻止他们探索家庭或家庭所在的封闭小圈子以外的世界。

这里随机选取了两个对第7问的回答,以展示参与者如何描述非学校教育的优势:

• 一位 37 岁的女性,她在一年级后就离开了学校,写道:「我小时候就感受到的非学校教育的优势,按重要性排序是:1)能按需睡觉,睡足觉,2)有时间做我想做的所有事(比如读书、建造树屋、编织、编排戏剧、骑车、玩游戏、探索树林里的小路、游泳、烘焙、手工制作等等),3)能够工作挣钱,而不受学校时间的限制。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这些都是很大的优势,甚至比我当时意识到的还要多!非学校教育还培养了我最真正的才能——做事有始有终。我能把事情做完。它让我能够『跳出固定思维框架』,现在我能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乐于在遇到障碍时找到解决方法,并享受自身能力所带来的积极成果。非学校教育如何帮助我成长?嗯,在很多方面,我从一开始就已经以成年人的身份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所以根本没有经历什么突然的转变。」

• 一位 28 岁的女性,之前只进行过一些有课程安排的在家上学,后来转为非学校教育,她写道:「我小时候很开心,因为我有很多时间去玩耍和娱乐。我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而不是被迫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现在作为成年人,我觉得我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不用被迫参与活动、接受知识和观念,所以我逐渐开始喜欢这些。例如,我从小就自发阅读了很多经典书籍,如果这些书被强加给我,我可能就不会去读它们了。……我从经典书籍中学到了很多,这些都不是在课堂上被别人(带偏见地)教给我的。关于成长为成年人,我学会了直率和独立。我从来没有被强迫去接受性别角色,更没有与此相关的束缚,也没有和同龄女孩一样有不安全感,或是被限制。因为我懂电脑编程,痴迷《星际迷航》,我思维逻辑清晰,行事果断。我敢于直言不讳(虽然这些年来我学会了更多的圆滑),并且我非常独立。我不认为我们的生活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限制。」

非学校教育中最常被提及的劣势是要处理他人对此的看法。

调查的第8题是:「对你而言,非学校教育的主要劣势是什么?请从你童年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两方面来回答。你认为非学校教育在你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有没有带来任何障碍?」

在 75 位参与者中,有 28 位并未指出任何劣势,而其他大部分人都认为,与优势相比,这些劣势微不足道。

根据分类,最常见的不利因素是他人的看法——有 21 位(占 28%)的参与者提到了这一点。有趣的是,这也是我们之前对非学校教育的孩子家长进行研究时最常被提及的劣势,当时有 46% 的参与者提到了这一点(详见此处)。在之前的研究中,与孩子相比,父母似乎更苦恼于处理他人的看法。这并不奇怪,因为批评和怀疑更常针对父母而非孩子,父母也更感到对非学校教育的决定负有责任。本次研究中一个典型的评论是:「小时候,我不得不一直解释我们家为什么选择非学校教育,这真是特别烦人。这不是常见的选择,会让人觉得新奇,给我们带来不便。」

排在第二位的不利因素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交孤立,这被 16 位(占 21%)的参与者提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身边没有其他非学校教育的孩子,而且和上学的孩子交流也有难度,因为他们的时间安排紧凑,生活方式也不同。例如,有人写道:「对我来说,非学校教育的主要劣势是,13 岁之后我周围就没有其他非学校教育的孩子了……我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朋友,都是在 NBTSC**(不返校营)**认识的,但他们住得很远。」这个分类里还包括了两三个抱怨缺少约会机会的人。

img

只有 8 位参与者(占 11%)将学习不足作为一个不利因素。其中只有 3 人尤其认同这一点,而这 3 人恰恰也是对他们的非学校教育体验最不满的(后文会具体说明)。剩下的 5 人普遍认为,学习上的不足是一个较小的问题,当他们有需求时可以再学。他们觉得自己最欠缺的科目,不出所料,是数学。(作为一名曾多年教授社科统计的大学教授,我可以证明,很多在大学前已经学了 12 年数学的人也抱怨自己数学不好,并且确实有这个问题!)

3 名参与者对自己的非学校教育经历非常不满,并抱怨父母疏忽大意。

在 75 位参与者中,只有 3 位表示,对他们而言,非学校教育弊大于利。深入了解这三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哪些情况下非学校教育并非一个好选择。在这三个案例的家庭中,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父亲则不参与教育。这三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社交孤立、知识匮乏、遭受歧视,感觉因为非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而显得「古怪」。其中两位参与者认为,他们的孤立部分是因为父母坚持原教旨基督教信仰。以下是对每个案例的简要概述。

一位在英国长大的 26 岁女性参与者写道:「我不支持非学校教育,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让精神状态不佳的父母在不需要积极参与融入社会的情况下抚养孩子的简便方法……因为我母亲的精神健康问题,她很难交友,通常也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等。我认为这是她选择让我们接受非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她接着说,在非学校教育的岁月里,她感到极度孤立,几乎没有学习任何东西。她后来接受了高等艺术教育,并成为了一名艺术教师,但这并非出于她对艺术的兴趣或喜欢教学,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在回答关于非学校教育劣势的问题时,她写道:「我的非学校教育经历完全是负面的。我成年后,因为被认为『古怪』和从事低地位、低收入的工作,我受到欺凌。我还很难找到长期男友,虽然我有吸引力、聪明,但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对自己的成长方式(未接受正规教育)心怀不满的人交往。」

第二位参与者,一位 35 岁的女性,在三年级之前接受基督教家庭教育,之后转为非学校教育。这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而是无奈之举:因为她母亲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不佳,让她无法继续在家上学。她还提到,她的母亲不让她上学是为了「控制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包括性教育、科学或健康等,以及控制我们与人的交往。」她和其他两位一样,从未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觉得自己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而不是觉得能避开学校是一种特权。成年后,她主要在打零工,如清洁或油漆,但在调查时正在攻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士学位。在回答关于非学校教育的缺点时,她写道:「缺点是没有基本知识和社交技能的基础!我也不太喜欢和人相处,更喜欢独处,可能是因为我孤单且无人监督地成长,也可能只是我的性格,我也说不清楚。小时候,我最主要的感受是自己哪里都不合群,总是成为邻里之间的『怪人』,总是错过成长的重要时刻,经常感到孤独。这是一种非常孤单孤独的生活,考虑到严肃的宗教教育背景,这感觉相当压抑。我现在也觉得,我所学到的更多是宗教知识,而不是对我后来生活中有用的东西。」

第三位参与者,29 岁的考古学博士候选人,描述了她的母亲原本想让她接受基督教教育,但因为和浸信会学院的员工发生冲突,在她四年级时把她从学校带走。她母亲本想用基督教课程进行家庭教育,但因为自身的抑郁症而未能实施。她这样写道:「母亲个人与抑郁的斗争,导致她无法打理家务和监督我的家庭学习,这成了转向非学校教育的原因。」她还写道:「依我看,我之所以被『非学校教育』,仅仅是因为我母亲无法忍受我上公立或私立学校的焦虑——在那里可能会有其他非基督徒对我产生『负面影响』。她需要我在家帮忙做家务,照顾她,因为她是一个无法正常工作的抑郁患者。她宁愿让我从 9 岁到 18 岁过着社交孤立的生活,也不愿让我接受世俗教育。我的父亲其实不想让我接受家庭教育或非学校教育,但他从未采取行动,任由母亲为所欲为。」关于她的社交生活,她写道:「作为一名非学校教育者,我的『社交』生活只限于与父母、兄弟、偶尔的远亲以及去杂货店或生病时看医生的互动。」

这位参与者对她的非学校教育并不全然持负面看法。在回答关于优势的问题时,她写道:「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在学校,同时还得面对家里那种不正常和虐待的环境,我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好的社交选择,那会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长期影响。所以,虽然在家被孤立地生活很痛苦,也让我受了很多创伤,但比起其他选择,我觉得这样还是更好些。我有很多时间独处,沉思。我自己悄悄练习冥想。这种独立和反思的习惯帮助我长大,尤其是在摆脱我母亲控制的影响这方面。」她在回答之前的一个问题时还写道:「作为一名非学校教育者,我是一个自驱的学习者,我的许多工作现在都需要自我驱动的学习——无论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还是发展教学方法。」

在回答关于非学校教育的劣势时,她这样写道:「从成年人的角度回顾,最主要的劣势是,社交孤立让我父母肆无忌惮的虐待和忽视我。在我接受非学校教育期间,我遭受了严重的虐待和忽视。缺乏正规教育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自信心受损。我总感到不值;我仍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遭到了永久性的伤害,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怪人。我之前的非学校教育经历没有提供足够的数学和科学知识,以供我接受正规大学教育。为了通过 GED 考试,我不得不自学。我还必须自学补习数学和科学基础知识,才能跟上大学入门级别的课程。」

需要补充的是,在整个调查中,唯一一个谈到宗教对成长影响的参与者,对原教旨主义也持有非常负面的看法。她的父母在她 15 岁时成为极端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她写道:「那时,我成了照顾年幼兄弟姐妹的全职看护。在那种亚文化里,人们希望我结婚生孩子,而不是追求职业生涯,所以认为进一步教育是没必要的。……自从父母成为原教旨主义者之后,我们几乎完全与宗教团体外的人断绝了往来。我们的交往主要围绕着照看孩子、做家务和参加宗教聚会,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尽管如此,这位女士后来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作家,并表示她会选择非学校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儿。她不反对非学校教育,但对于她在家中因父母的转变而经历的社交和心智上的隔离,她深恶痛绝。

最后的思考

虽然我们的样本相对较小,但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全家人,包括孩子们,都支持非学校教育,如果父母心理健康且快乐,如果父母与更广阔的社会保持联系,并帮助孩子参与这个世界,那么非学校教育可以非常成功。即便这些条件没有完全满足,非学校教育也能很好地运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在寻找和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得到家庭的支持。但如果家长有问题,或者家庭隔离社会文化而非融入,或者孩子本人更愿意去学校,那么非学校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怨恨,甚至理所当然地让孩子感受到被虐待和忽视。

最后,我们要向参与这项调查的所有人表示感谢!这份问卷相当长,你们中很多人对每个问题都作了详尽而深入的回答。我们非常感激你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让我们有所收获。

--------------

这篇文章标志着我们在这个博客上关于成年后的非学校教育者调查系列报告的结束。对我们的调查结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感想吗?关于非学校教育,有哪些尚未涉及的问题你希望我们探讨?如果你是一名成年非学校教育者或一位非学校教育的家长,这些发现与你的经历是否相符?这个博客是一个讨论平台,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读者,都非常重视你的观点和见解。我一贯更倾向于你在这里发表你的评论和问题,而不是私下通过邮件和我交流。因为在这里发表,你不仅是在和我分享,也在和其他读者分享。我会阅读所有评论,并尽我所能回答所有严肃的问题。当然,如果你有些话真的适合你和我之间交流,那就给我发电子邮件。

--------------

关于教育自决的人类本性,请参见《自由学习》